时间:2022-12-14 18:54:16 | 浏览:4146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曾经说: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夜狼认为这句话和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异曲同工。
一所名校能称之为名校,那是因为曾经有名人在此留下足迹和辉煌。也同时留下故事。
清华从一所“清末新东方”演变成国内最知名的名校,盖因此山有仙,此水藏龙。
而回顾它的历史,1925年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清华大学华丽转身的关键名词。
1924年,清华大学由清华学堂改办为清华大学,次年,在校长曹云祥的主持下,开始筹办清华国学研究院,以培养国学研究人才为宗旨。
清华国学研究院是清华大学成立后的第一炮,能否成功,将影响整个学校的声势和走向。
最初曹云祥校长是准备请刚刚在国内当时的“文化网红”胡适来当清华国学研究院院长,但自知有几斤几两的胡适委婉的拒绝了,向曹校长表示愿意当国学研究院的顾问,出谋划策当啦啦队。
出师不利,曹云祥只得另谋人选,这次他相中的是年仅32岁,刚刚从哈佛留学归国的吴宓。
吴宓本名吴玉衡,来自陕西首富泾阳吴家堡吴家西院,去年大火的那部《那时花开月正圆》讲的就是他们家的故事,孙俪演的周莹就是吴宓的堂婶。
而剧里那位考了多年科举不中,后来进士当官后回老家盲目搞变法的吴泽(真名吴建寅),后来又要刺杀慈禧那位,就是吴宓他爹。
1911年,17岁的吴玉衡考入清华,1917年留美,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1921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东北大学就职。
曹云祥敢于用新人,吴宓也初生牛犊,不过在聘书上,坚持只担任国学研究院主任,而非“院长”。
吴宓知道,这一更谦逊的头衔,会给国学院招纳大师的路上减少阻碍。
吴宓第一个三顾茅庐的对象是当时的国学泰斗王国维。
王国维当时已经名满天下,著作等身,蔡元培胡适多次邀他去北大任教,均被拒绝。他的心中,他还是那位已下课的末代皇帝的帝师,对这个新时代他有太多的顾忌,以及太多的自尊与自卑交杂。
为了打动这位帝师,清华可谓动用了一切资源,曹云祥先是托胡适转交了本人亲拟的长信,寄述希望将中国传统国学发扬光大的宏志,随后胡适又亲自上门,用小汽车载王国维到清华转了一圈,最后是新上任的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亲自登门拜访。
最令王国维意外的这位32岁的海归上门的一言一行均是旧派礼数,叫王阁老从心里的舒服,想不到这是一个“摩登青年”能做出来的。
而对出身陕西大家族的吴宓来说,可能这一切则和过年向某个叔老长辈问安一样自然了。
在经过左右思量并征得薄仪同意后,王国维最终接受了清华国学院的聘书,他的余生与清华大学再没有分开(1927年6月2日,国学院第二届毕业第二天,王国维先生离开清华园,自沉于昆明湖,时年51岁)
搞定了王国维,吴宓的第二单买卖就简单多了,简单得像前几年姜文搞定葛优周润发出演《让子弹飞》一样,据说让时姜文打电话给葛,说发哥都签了,你来不来?随后又打电话给发哥,说葛大爷已拍板了,你干不干。
当时的另一位国学大师梁启超一听吴宓说王国维已然接受清华的聘任,当场拍板,我也来,和当年搞变法一样的爽快。
吴宓当时的想法是将民国的三大国学大师,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一起揽入研究院,不过在章太炎那里却碰到了钉子,原因是章和梁不对付,当年在日本时作为维新派和革命党,没少吵架动拳头,章和王也不过招,一度章太炎认为王国维罗振玉在甲骨文上的重大突破是炒作卖文化假货也舌枪唇棒闹得不可开交。
所以章太炎不仅拒绝,还高调的烧毁了清华送去的聘书,表示有王梁二人的地方就没有他章太炎。
纳章失败,吴宓招纳的第三个大师是赵元任,来自清华大学教务处长张彭春的推荐。当时在哈佛大学任职的赵元任。
赵元任在当时就有“汉语言之父“的美称,又是哈佛的博士,入主清华国学院资历上没有任何问题,但这多少来自校方高层的人情(张彭春与赵元任是留美同窗),于是吴宓把国学院导师的最后一职也搞了个小后门,留给自己在美期间的同窗。
可人家赵元任是留美哈佛博士,吴宓的这位同窗呢,此君虽然在日本、美国、德国、瑞士等国多年游学,但不是个好学生,什么文凭也没有拿到过,用今天的话来讲,此君是个草根国学研究者。
但吴宓仍然力荐此君入主清华国学研究院,认为此君虽才35岁,但在中国国学界,学术最为精博,已是一代大家。
吴宓的推荐也得到了梁启超的首肯,梁启超先生向曹云祥说,吴宓推荐的此人,学问胜过我。
于是曹校长拍板,国学院四大导师最后一席留给了吴宓的这位同学。
他叫陈寅恪,是近代中国最富盛名百年难得一遇的国学大师。
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归位,就此开启了中国文化史上一段辉煌的诗篇。
《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文
王国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王国维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曾经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夜狼认为这句话和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异曲同工。一所名校能称之为名校,那是因为曾经有名人在此留下足迹和辉煌。也同时留下故事。清华从一所“清末新东方”
(导读:19世纪末,西学和“欧化主义”的刺激,自然感染了处境相似的中国学人,而真正把“国学”作为一门统揽中国学术的概念提出来,则是在西学东渐、我国社会和学术文化处于空前转型的清末民初。)1902年秋,梁启超曾与黄遵宪等人商议,创办《国学报》
曾仕强:整部《易经》,实际上,它只是讲了“3个字”而已。记住这3个字,你的一生不会犯大的过错,不会走过多的弯路,不会一事无成,不会抱憾终生。第一个字是:上。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一生都不要忘记,要不停地求上进。这个上进,就是往人生前进的方
2020年年初,有位“国学大师”在网络直播间横空出世,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关键还能免费为大家预测全国高考作文,坊间称其为“水镜先生”。“水镜先生”本名章檬,广东人,学历仅为大专,毕业后,一直在老家的一家眼镜厂打工。2019年的冬天,命运
台湾作家杨照在微博上说:“被问到台湾有谁能评论南怀瑾,我只能回应:‘难啊,他最近二十年在台湾几乎没有读者。’台湾知识界这点评断能力幸好还有。”香港作家廖伟棠也说:“南大师这些事,港台知识界皆知。这就是为什么大师去世一事在港台几无反响,因为我
中国曾经有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诸如王国维、章太炎、梁启超、赵元任他们都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一、王国维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人。 王
#头条创作挑战赛#又是一个胡说八道的国学号,连历法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就来忽悠人。这类人的特点就是讲的内容有真有假,用真的部分来增加可信度,然后再使用一些春秋笔法来混淆概念。首先,咱们的“农历”确实是“阴阳历”,而不是单纯的“阴历”。但中国人
他是国学大师,在短视频平台很容易刷到他。他手捧易经这本大书,曾经预言过2020年的疫情灾祸。他曾上过百家讲坛为观众系统讲解过易经。 他就是曾仕强,一位国学大师。有人认为他只是一个江湖混子,有人却认为他是实实在在的大师,为推动易经的发展做出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不过可惜的是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一本《周易》。《易经》其内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辩证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
提到曾仕强很多人十分熟悉,尤其是对《易经》感兴趣的人。因为曾仕强是著名的“易学家”,更是被誉为“国学大师”。不过大家对曾仕强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混子,假借国学来赚钱;有人认为曾仕强是实实在在的国学大师,推动了人们对《易经》的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我们的国学热逐步恢复盛况,说到国学,近年来影响巨大的有三位大师。分别是南师、曾师、倪师,三位均在近10年过时,但如今各大网络平台都是三位大师的言论视频。说到这三位,有的人说:“是国学大师”!有的人说:“是江湖骗子”!其中
刚刚浏览了被南怀瑾大力吹嘘的《弟子规》,不知道是否因为大数据的副作用,我在刷抖音老是能看见曾仕强。南怀瑾与曾仕强可能属于同一类人,所以系统才会作大数据推荐?曾仕强按照我的习惯,我一般但凡刷到曾仕强都是立即就走的,不留一点评论,不愿意多看一秒
12001年,已经90岁高龄的季羡林不幸同时患上两种癌症——前列腺癌和膀胱癌。癌症引发的剧烈疼痛严重影响了他的饮食、睡眠乃至正常的生活。彼时,季老的身体因病情而浮肿到面目全非,以至于旁人已经难以辨认,这还是大家熟知的季羡林么?当所有人都在为
前言: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曾将吕思勉、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可以说,吕思勉、钱穆、陈垣、陈寅恪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界的泰山北斗。可是这样的学术巨子,其实也曾提出过一些匪夷所思,令人难以接受的暴论。比如吕思勉。国学大师吕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