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史学四大家”的钱穆先生,有“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宗师”之称。追溯其家族历史,祖父37岁就病故,父亲仅活到41岁,长兄亦英年早逝。“三代不寿”的隐痛,让钱穆由衷感慨“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从此立志养生,功夫不负有心人,...
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史学四大家”的钱穆先生,有“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宗师”之称。追溯其家族历史,祖父37岁就病故,父亲仅活到41岁,长兄亦英年早逝。“三代不寿”的隐痛,让钱穆由衷感慨“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从此立志养生,功夫不负有心人,钱穆最终赢得了96岁之高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都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养生心得。
太极静坐身康健
好身体总是离不开平时坚持不懈的运动锻炼,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对钱穆来说,自然更深谙其中之理。日常生活当中,他十分注重通过各种方式的运动和锻炼,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每天一大早,打太极是他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的必做之事。太极讲求“神形合一”“内外兼修”,能在很大程度上让身心得以放松愉悦,同时也能增强身体免疫力,经常练习,无疑会起到身心俱养的作用。
另外,受宋明理学影响,钱穆也有静坐的习惯,不仅闲暇时间坚持不懈,就是平时坐车、散步,也能将息念之功照做不误。在回忆录中,他曾这样写道:“余站梅村桥上守候自城至荡口之航船,呼其停靠。余上船,坐一老人旁。老人顾余曰:‘君必静坐有功。’余问何以知之,老人曰:‘观汝在桥上呼唤时,双目炯然,故知之。’”其坐功之炉火纯青,由此可见一斑。
读书明志学高深
一个人要想在寿命方面实现突破,取得令人瞩目的不凡之绩,除了拥有强健的体魄之外,高远的志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撑,也显得必不可少。从小喜欢读书的钱穆,不仅强烈意识到这了一点,而且在实践当中付诸实施,用实际行动不折不扣地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幼年丧父的特殊经历,让钱穆从一开始,就在母亲眼里成为一颗“读书的种子”。通过“独立苦学、外绝声华、内无假借”般的勤学苦读,钱穆终于找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成功步入学问殿堂。不仅成就了一生挚爱的事业,也在思索和治学当中对人生有了比常人更为深刻的感悟和体验。
南宋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有味身忘老,病须书卷作良医。”而钱穆自己也说:“我不敢认为自己对学问上有成就,我只感得在此茫茫学海中,觅得了我自己,回归到我自己,而使我有一安身立命之处。”
山水怡情胸宽广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传统文化当中所谓的“天人合一”思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人类从自然中产生文化来,本来就具有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然而文化终必亲依自然,回向自然。否则文化若与自然隔绝太甚,终必受自然的膺惩,为自然所毁灭。”这种观点,集中体现在他喜欢游山玩水,寄情郊野之上。
平时,钱穆一有闲暇,他总喜欢到四处游玩。几十年当中,祖国大江南北的好多景点,都留下他走过的足迹。美丽的大自然,让他在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的同时,变得胸襟宽广、性格开朗,从而非常有助于忘却生活中的烦恼和忧伤。在自己的作品中,他曾不止一次谈到这一点:“游历如读史、尤其如读一部活历史”;“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宇宙即不啻一生命,人类生命亦包含在此宇宙大自然大生命中。物理神化,皆是宇宙大生命之所表现。”
恩爱舒心家和睦
钱穆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不幸的是,原配夫人早年去世,二婚妻子也因战乱离散。万幸的是,当他只身一人入港定居之后,遇到了体贴的三婚夫人胡美琦。两人的结合,不仅让其在生活上有了体贴入微、照顾有加的伴侣,而且也在事业上有了志同道合、高度默契的好友。和睦幸福的家庭生活,无疑对其安享晚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两人携手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生涯当中,无论什么情况下,他们都能相濡以沫、恩爱如初。难能可贵地做到了不离不弃、厮守终身,也共同经历着人生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
说起胡美琦对钱穆生的关心和照顾,凡是熟悉他们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就连金庸先生,也在《神雕侠侣》最新修订版的后记中,专门提到 “钱胡之恋”时,不也无深情地感慨,作为钱穆夫妇婚后幸福生活的旁观者和见证者,他对二人生活中能如此相敬如宾深感敬佩。
雅趣养性乐无穷
为了缓解繁重的工作学习所带来的紧张和疲乏,钱穆还特意培养了大量的雅致兴趣,用以修身养性。
一是下围棋。围棋既能消遣娱乐,也能训练思维,所以乐此不疲。在一篇文章中他写道:“余在府中学堂时,即好围棋……几乎每日必对弈一局。”
二是养花种草。说到花草的怡神养性之功效,清代医学家吴尚曾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其实,抛开这一点不说,单就每天必做的浇水、施肥、修剪等事,本身就是一种再好不过的锻炼方式,对健康非常有益。
三是喜喝下午茶,此茶多为红茶,不仅有助于强健骨骼,也能对流感、心梗和皮肤等病症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四是吹箫笛。钱穆爱好音乐,尤其对箫笛有浓厚的兴趣。如他自己所言:“好吹箫,遇孤寂,辄以箫自遣,其声乌乌然,如别有一境,离躯壳游霄壤间,实为生平一大乐事。” (逯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