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19:06:09 | 浏览:3001
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史学四大家”的钱穆先生,有“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宗师”之称。追溯其家族历史,祖父37岁就病故,父亲仅活到41岁,长兄亦英年早逝。“三代不寿”的隐痛,让钱穆由衷感慨“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从此立志养生,功夫不负有心人,钱穆最终赢得了96岁之高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都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养生心得。
太极静坐身康健
好身体总是离不开平时坚持不懈的运动锻炼,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对钱穆来说,自然更深谙其中之理。日常生活当中,他十分注重通过各种方式的运动和锻炼,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每天一大早,打太极是他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的必做之事。太极讲求“神形合一”“内外兼修”,能在很大程度上让身心得以放松愉悦,同时也能增强身体免疫力,经常练习,无疑会起到身心俱养的作用。
另外,受宋明理学影响,钱穆也有静坐的习惯,不仅闲暇时间坚持不懈,就是平时坐车、散步,也能将息念之功照做不误。在回忆录中,他曾这样写道:“余站梅村桥上守候自城至荡口之航船,呼其停靠。余上船,坐一老人旁。老人顾余曰:‘君必静坐有功。’余问何以知之,老人曰:‘观汝在桥上呼唤时,双目炯然,故知之。’”其坐功之炉火纯青,由此可见一斑。
读书明志学高深
一个人要想在寿命方面实现突破,取得令人瞩目的不凡之绩,除了拥有强健的体魄之外,高远的志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撑,也显得必不可少。从小喜欢读书的钱穆,不仅强烈意识到这了一点,而且在实践当中付诸实施,用实际行动不折不扣地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幼年丧父的特殊经历,让钱穆从一开始,就在母亲眼里成为一颗“读书的种子”。通过“独立苦学、外绝声华、内无假借”般的勤学苦读,钱穆终于找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成功步入学问殿堂。不仅成就了一生挚爱的事业,也在思索和治学当中对人生有了比常人更为深刻的感悟和体验。
南宋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有味身忘老,病须书卷作良医。”而钱穆自己也说:“我不敢认为自己对学问上有成就,我只感得在此茫茫学海中,觅得了我自己,回归到我自己,而使我有一安身立命之处。”
山水怡情胸宽广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传统文化当中所谓的“天人合一”思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人类从自然中产生文化来,本来就具有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然而文化终必亲依自然,回向自然。否则文化若与自然隔绝太甚,终必受自然的膺惩,为自然所毁灭。”这种观点,集中体现在他喜欢游山玩水,寄情郊野之上。
平时,钱穆一有闲暇,他总喜欢到四处游玩。几十年当中,祖国大江南北的好多景点,都留下他走过的足迹。美丽的大自然,让他在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的同时,变得胸襟宽广、性格开朗,从而非常有助于忘却生活中的烦恼和忧伤。在自己的作品中,他曾不止一次谈到这一点:“游历如读史、尤其如读一部活历史”;“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宇宙即不啻一生命,人类生命亦包含在此宇宙大自然大生命中。物理神化,皆是宇宙大生命之所表现。”
恩爱舒心家和睦
钱穆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不幸的是,原配夫人早年去世,二婚妻子也因战乱离散。万幸的是,当他只身一人入港定居之后,遇到了体贴的三婚夫人胡美琦。两人的结合,不仅让其在生活上有了体贴入微、照顾有加的伴侣,而且也在事业上有了志同道合、高度默契的好友。和睦幸福的家庭生活,无疑对其安享晚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两人携手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生涯当中,无论什么情况下,他们都能相濡以沫、恩爱如初。难能可贵地做到了不离不弃、厮守终身,也共同经历着人生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
说起胡美琦对钱穆生的关心和照顾,凡是熟悉他们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就连金庸先生,也在《神雕侠侣》最新修订版的后记中,专门提到 “钱胡之恋”时,不也无深情地感慨,作为钱穆夫妇婚后幸福生活的旁观者和见证者,他对二人生活中能如此相敬如宾深感敬佩。
雅趣养性乐无穷
为了缓解繁重的工作学习所带来的紧张和疲乏,钱穆还特意培养了大量的雅致兴趣,用以修身养性。
一是下围棋。围棋既能消遣娱乐,也能训练思维,所以乐此不疲。在一篇文章中他写道:“余在府中学堂时,即好围棋……几乎每日必对弈一局。”
二是养花种草。说到花草的怡神养性之功效,清代医学家吴尚曾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其实,抛开这一点不说,单就每天必做的浇水、施肥、修剪等事,本身就是一种再好不过的锻炼方式,对健康非常有益。
三是喜喝下午茶,此茶多为红茶,不仅有助于强健骨骼,也能对流感、心梗和皮肤等病症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四是吹箫笛。钱穆爱好音乐,尤其对箫笛有浓厚的兴趣。如他自己所言:“好吹箫,遇孤寂,辄以箫自遣,其声乌乌然,如别有一境,离躯壳游霄壤间,实为生平一大乐事。” (逯富红)
王国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王国维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
1好心态。很喜欢一句话,也是我的“养生座右铭”: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是关键。“国学大师”南怀爱瑾先生是个养生达人,他的第一个养生秘诀,就嗯是保持良好的心态。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心态呢!他认为,内心常常处于安宁、平衡的状态,自会有祥云缭绕,春光
1第一个“特点”:幽默。有人说,幽默的基础是智慧,幽默是智慧的花朵。这话,一点也不假。“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幽默的人。他曾经写过一首打油诗,听来让人忍俊不禁,细细思量,颇有见地:“ 少要沉稳老要狂,少时不稳小流氓,老来不狂病殃
心态平和,心理平衡,就是最好的养生。1有人说,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完全取决于先天的基因。这话太过绝对,完全忽略了后天习惯的巨大威力。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任何事物都不及习惯那么神通广大。一个人的前半生兢兢业业培养习惯,后半生踏踏实实在习惯的路上
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史学四大家”的钱穆先生,有“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宗师”之称。追溯其家族历史,祖父37岁就病故,父亲仅活到41岁,长兄亦英年早逝。“三代不寿”的隐痛,让钱穆由衷感慨“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从此立志养生,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一生醉心于国学研究和传承,既是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也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美誉。梁漱溟少年时代体质孱弱,曾饱受病痛之苦,中年之后,他开始重视培养自己在养生方面的习惯和
(导读:19世纪末,西学和“欧化主义”的刺激,自然感染了处境相似的中国学人,而真正把“国学”作为一门统揽中国学术的概念提出来,则是在西学东渐、我国社会和学术文化处于空前转型的清末民初。)1902年秋,梁启超曾与黄遵宪等人商议,创办《国学报》
曾仕强:整部《易经》,实际上,它只是讲了“3个字”而已。记住这3个字,你的一生不会犯大的过错,不会走过多的弯路,不会一事无成,不会抱憾终生。第一个字是:上。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一生都不要忘记,要不停地求上进。这个上进,就是往人生前进的方
2020年年初,有位“国学大师”在网络直播间横空出世,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关键还能免费为大家预测全国高考作文,坊间称其为“水镜先生”。“水镜先生”本名章檬,广东人,学历仅为大专,毕业后,一直在老家的一家眼镜厂打工。2019年的冬天,命运
台湾作家杨照在微博上说:“被问到台湾有谁能评论南怀瑾,我只能回应:‘难啊,他最近二十年在台湾几乎没有读者。’台湾知识界这点评断能力幸好还有。”香港作家廖伟棠也说:“南大师这些事,港台知识界皆知。这就是为什么大师去世一事在港台几无反响,因为我
中国曾经有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诸如王国维、章太炎、梁启超、赵元任他们都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一、王国维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人。 王
导语:现代人每天都在谈论的问题是养生,我们从一些电视节目当中也可以看到养生节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开始注意自己身体的养生情况。养生这个词语的出现,其实它的意思是顾名思义的,因为所谓的养生,
随着全面小康时代的到来,国民的健康素质原来越高。从90后“空巢老人”到真正意义上的中老年人,都非常注重养生。但中医师提醒,普通民众要学会分辨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方法,切忌从众,以免错误养生损害健康。这些养生习惯会损害健康1.每天梳头100下很多
每天为您送上市中医院重点专科、专家介绍、原创科普、杏林微视频、杏林微普法等优质内容。关注微信,了解医院的最新资讯,好文章要与大家分享哦!体质养生由于体质的形成与先天和后天因素有关,而遗传因素的多样性和后天因素的复杂性使得个体体质存在明显的差
#头条创作挑战赛#又是一个胡说八道的国学号,连历法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就来忽悠人。这类人的特点就是讲的内容有真有假,用真的部分来增加可信度,然后再使用一些春秋笔法来混淆概念。首先,咱们的“农历”确实是“阴阳历”,而不是单纯的“阴历”。但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