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爱如山般深沉,如海般宽广。正如梁凤仪书中所写那样,父爱是一种沉重又有力的爱,它默然无声,支撑着孩子走过低落与辉煌。然而,并不是所有父子间不能将这种爱传达到位,这世上有太多父子反目的情节。季羡林是我国知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在学界他是泰斗,...
父爱如山般深沉,如海般宽广。正如梁凤仪书中所写那样,父爱是一种沉重又有力的爱,它默然无声,支撑着孩子走过低落与辉煌。
然而,并不是所有父子间不能将这种爱传达到位,这世上有太多父子反目的情节。
季羡林是我国知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在学界他是泰斗,是伟大的学术大师,然而在处理父子关系上,他却搞得一团乱麻。
他能理清文字与文字之间细微的差别,却难搞懂儿子和他之间一生的矛盾。
以至于在他死后,儿子还要在书中公然称他为失败者,丝毫不存任何尊敬之意。
之所以会如此,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这位人们眼中的国学大师,没能将自己的处世智慧运用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让孩子终究没能感受到感人至深的父爱。
众所周知,季羡林就是个天才,他精通数十种语言,在文学上也颇有造诣,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从这方面来讲,他无疑是一个成功人士,是一个学界少有的天才。
然而,这样的天才童年却并不幸福,其性格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童年时,季羡林日子过得并不好,他的家庭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家庭,每天连吃饱肚子都难以做到。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季羡林,对家庭和父母的感情都很淡薄。
6岁那年,因为上学的缘故,他被叔父接到了济南家中,父亲这一行为算是正式把他过继给了叔父。
然而,叔父并未将他视做自己的亲生孩子,除了给他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外,没有给予过他任何关怀和爱。
小小年纪的季羡林,已知道寄人篱下的滋味,也不奢求家庭的温暖。单调又乏味的生活使他过早地成熟,他不信任任何人,也不相信有爱的存在。
慢慢地,季羡林成为一个性格淡漠,只知埋头读书的人。
到了十八岁那年,婶母为他安排了一桩婚事,他没有拒绝,只当作任务一样娶了彭德华。
对于新婚妻子,他没有任何感情,两个人相敬如宾地生活,比起夫妻更像是搭伙过日子。
在当时这样的婚姻十分常见,没有爱情也能把生活过下去。
随着季羡林学问的日渐加深,两人之间的话越来越少。
相较于渊博高雅的季羡林,彭德华显得有些拿不出手,她从小就没读过两天书,大字不识几个,和季羡林根本就没有任何共同话题。
但这个女子却很温柔,也十分的孝顺。不论是对公婆还是对子女,她都非常爱护,把季羡林的家庭生活,处理得井井有条。
季羡林在外忙自己的学业和事业,彭德华就在内宅里为他处理日常琐碎,二人虽没有共同话题,但凑合着也能过日子。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季羡林的儿子季承出生了。
但儿子并没有给季羡林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他依然独来独往,没有把感情倾注在自己的家庭中,每天忙着钻研各种语言,回家的次数寥寥无几。
彭德华却给了儿子十足的关爱,让他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这种丧偶式育儿使季承对父亲同样感情淡漠。
在生下季承后不久,季羡林就得到了一个去德国留学的机会。
然而他这一走,就走了11年,11年间和家里人沟通甚少,更别说陪儿子长大了。
更令季承气愤的是,他抛妻弃子就算了,居然还在德国结识了一位红颜知己。
在留学期间,他认识了一位名叫伊姆加德的小姐。
这位女士和季羡林一样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也都非常喜欢读书,二人无论从性格还是从经历来看,都相当地合得来。
二人的认识经历也十分浪漫,当时季羡林正在写博士论文,在打字方面遇到了麻烦。于是朋友给他介绍了这位小姐,伊姆加德的非常热情地帮助了他,二人慢慢成为了至交好友。
接触着接触着,二人之间的友情就变成了爱情,季羡林在异国他乡和这位美丽的女子激烈地相恋着。
两个人的日子越来越甜蜜,可季羡林内心却十分矛盾。
他是一个已有家室的男人,这种行为无异于出轨,但伊姆加德又是他此生挚爱之人,相比于包办婚姻的彭德华,伊姆加德才是他的灵魂。
在纠结中两人度过了几年的甜蜜时光,待到季羡林博士毕业之际,季羡林决定终止阶段关系。
他认为自己没办法给伊姆加德小姐一个好的未来,不如早早放手,让她另觅良人。
这段感情对季羡林而言,更像是一个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梦,在学界也都只当是文人风流。
但在儿子眼中,父亲的这一行为是对家庭的极大伤害。既然不认可包办婚姻,不认可妻子儿子,为什么当初要同意呢?
这11年间,他没有给予过家庭任何的帮助,自己一个人在外潇洒快活,这不是自私是什么?季承无法理解父亲,也无法原谅父亲。
二人之间没有任何感情基础,随着季承的日渐长大,逐渐形同陌路。
在季羡林晚年的时候,季承作为儿子,不得不照看他,然而这时候的季羡林,却依然以自我为中心,丝毫不顾家庭。
当时彭德华也年事已高,季承想要把彭德华也接来北京,将她与季羡林一同照料,然而季羡林只冷冷地抛出来一句“我和你妈没感情”,否决了儿子的这一建议。
尽管几年后彭德华还是到了北京,但对季承而言,父亲的凉薄他已体会得淋漓尽致。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季羡林死后,季承曾公开宣称:他是人生的失败者,孤独寂寞,无情的文人。对父亲的不满,昭然可见。
作为一个学术大师,国宝级人物,季羡林不仅没有得到儿子的尊敬,反而和儿子反目成仇。我们在看笑话之余,不如从这一故事中寻求启发。
首先,家庭氛围对一个人而言极为重要,季羡林若是能够在好的环境中长大,想必他对家庭也会有更多的责任感。
其次,父母子女之间的爱是双向的,只有同样感受到爱的人才能给予他人爱。
季羡林没有给予季承像梁凤仪所描述的那种爱,自然也得不到季承对他的孝顺。
都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吸取教训,明白家庭教育的道理,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
如此,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