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19:29:54 | 浏览:1370
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曾将吕思勉、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
可以说,吕思勉、钱穆、陈垣、陈寅恪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界的泰山北斗。
可是这样的学术巨子,其实也曾提出过一些匪夷所思,令人难以接受的暴论。
比如吕思勉。
国学大师吕思勉
吕思勉是江苏常州人,光绪十年二月初一(1884年2月27日)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吕家世代为官,先祖吕宫,顺治四年(1647年)中状元,是清朝常州第一位状元,也是清朝第二位状元,最高封官太子太保。
吕思勉的祖父吕懋先,曾任江西奉新县知事;父亲吕德骥做过江浦县学教谕。
到了吕思勉这代,吕家家境一落千丈,大不如前。
吕思勉在5岁的时候就跟随授业恩师薛念辛学习(薛念辛还是吕思勉父亲、姑姑、姐姐的恩师)。
后来,因为家中贫困,只好在父母和姐姐的教授下读书。
在薛念辛等人的影响下,吕思勉对中国历史非常感兴趣,23岁已经读完二十四史,并正式决定以史学为业。
于是,无心科场的吕思勉开始以教书、著述为生。
吕思勉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科学校、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东北大学前身)、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学校任教。
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教授、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吕思勉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一级教授,是全学校唯二的一级教授之一(另一个是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孟宪承)。
可以说,吕思勉桃李满天下,是当时著名的历史教授,在教育上取得很大的贡献和成就,赵元任,钱穆等人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吕思勉教学之余,笔耕不辍,在著书立说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吕思勉一生写过两部通史(《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八部专史以及大量的史学论文、札记、讲稿、教材和历史通俗读物,著述总量超过一千万字。
其中以1923年9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白话本国史》最为出名,影响最大。
此书是吕思勉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讲稿,写成的中国第一部白话本通史,也是当时最完整的通史著作。
全书有四册60万字,内容上迄上古神话时代,下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史识丰富,笔调流畅,规模宏大,视野开阔。
《白话本国史》
此书一经刊出,深受读者所喜爱,被各所大学当作教材,是近百年来影响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之一。
仅在1933-1935年两年间,就重版四次,是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
吕思勉的著作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内容、体例、写法新颖,不落俗套,发人深省。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曾称赞此书: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泰山北斗式的史学大师却也信口开河,凭个人一时喜好,随心所欲,主观臆想。
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历史暴论。
食堂节选几个,个人认为比较荒唐的。
汉武帝是汉朝第七位皇帝,是有为之君的代表。
陈宝国版汉武帝剧照
汉武帝在位54年,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限制诸侯王,打击豪强,确立察举制和内外朝制;经济上,改革币制,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制度;思想上,尊崇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开拓西南,北击匈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汉民族作出巨大贡献(有专家认为汉民族的形成,有三个标志性人物,第一尊王攘夷的齐桓公,加强民族认同感,第二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加强汉民族的统一,第三就是汉武帝,加强了民族自信心,食堂很认可这个观点)。
当然,历史上汉武帝是个褒贬不一的皇帝,汉武帝晚年迷信方术,挥霍无度,严苛好杀,加上频繁的军事作战,将文景之治挥霍一空,社会矛盾尖锐。
因此,古代历史学家对汉武帝有高度肯定的,也有批评、鞭策的。
以权威的《汉书》和《资治通鉴》为例。
《汉书》和《资治通鉴》对汉武帝评价
班固《汉书》对汉武帝的评价基本以赞誉为主。
而司马光《资治通鉴》对汉武帝的评价无疑以批评为主,但也算有的放矢,言之有物。
吕思勉对汉武帝的评价可就不一样了。
汉武帝最大的功业之一就是任用卫青、霍去病等人征讨匈奴。
吕思勉却说:
吕思勉《中国通史》评价汉武帝和卫青
吕思勉这段话有三个意思。
第一,汉武帝不喜欢重用功臣宿将,只喜欢重用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外戚;
第二,卫青、霍去病军队纪律不严明,不爱惜士卒和物资,导致士卒损伤惨重,浪费国力。
第三,汉朝之所以能打败匈奴,并不是因为汉武帝和卫青、霍去病有多厉害,而是因为汉朝综合实力比匈奴强,汉武帝对匈胜利,是靠综合国力碾压而来。
而后,吕思勉又批评道:“士好冒险以立功名,不知义理,徒为愚忠”。
吕思勉对汉武帝、卫青、霍去病、张骞等人通通不屑一顾,他非常喜欢李广这样的出身名门的将领。
吕思勉显然就是在胡说八道,三言两语就否定了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的努力。
如果说汉朝对匈奴的胜利只是因为国力碾压而已。
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事迹太多了,简直数不胜数。
比如金灭辽国和北宋,辽国和北宋对于女真人来说,无异于是巨无霸,国力何止百倍于金,可宋朝为何被金国打得苟延残喘,称臣纳贡?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也是唐朝统一天下最大的功臣,文治武功,耳熟能详,堪称古代皇帝的天花板。
张丰毅版唐太宗李世民
《旧唐书》评价道:
后世帝王无不对李世民推崇备至。
节选部分帝王对李世民的评价
可吕思勉在《隋唐五代史》中评价道: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对李世民的评价
这句话槽点太多了。
李世民是公认的千古一帝,吕思勉却说他只是个中材之主。
就连李世民杰出的军事才华也被吕思勉给否定了,居然说李世民不如梁武帝萧衍。
简直离谱!
要知道,毛主席曾点评李世民的军事才华道:“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者也!”
吕思勉对李世民的评价根本不值得去为之辩解。
众所周知,秦桧是宋朝著名奸臣,岳飞是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可在吕思勉笔下,秦桧和岳飞却截然不同。
吕思勉在书中假装公正地说道:
吕思勉评价秦桧
吕思勉评价秦桧
吕思勉评价岳飞、韩世忠等南宋中兴四将
吕思勉质疑岳飞
吕思勉对秦桧和岳飞的评价,主要有5个个人观点:
第一,吕思勉认为秦桧是一个忍辱负重的大忠臣,他主张与金和议是大公无私,舍弃自己的名誉,挽救国家。
千百年来,世人把秦桧骂成一个罪大恶极的大奸臣、卖国贼,是冤枉了他。
第二,宋朝将领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强,他们的胜绩都是在镇压国内起义时取得的。
他们对金国虽有小胜,却改变不了宋弱金强的大格局。
而且他们之所以能打赢金国人,是因为金兵不善水战。
真要遇上金兵,不是溃败,就是逃命。
第三,岳飞是一个徒有其名的人,其实他是一个材质平庸的将领。
岳飞打的胜仗只有一个郾城之战,而且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除此之外,《宋史·岳飞传》里岳飞打的胜仗都是假的,“全是瞎说的”。
第四,岳飞是个心术不正的大军阀,岳飞把持财政大权和人事大权,架空中央的军阀。
更可笑的是,宋高宗遇难,他见死不救。
第五,宋朝杀岳飞是正确的,只有杀了岳飞,收缴韩世忠等抗金大将的兵权,才能让南宋朝廷避免军阀割据,稳固南宋统治,才能占据南方半壁江山。
换言之,宁愿杀了岳飞,苟延残喘,也不能任凭岳飞坐大。
黄晓明版岳飞剧照
吕思勉此等说法简直就是指鹿为马,凭空捏造,颠倒黑白,挑战人们的底线,基本不符合史实,引起了很多宋史研究者的批评和质疑。
因此,当时因为吕思勉尊秦贬岳的观点,他这部《白话中国史》一度成为禁书。
吕思勉本人一度被告上法庭,最后道歉了事。
(在吕思勉众多争议观点中,尊秦贬岳也是我最不能接受的,如果秦桧是忍辱负重的大忠臣,汪精卫又是什么?是不是每当外敌来袭,我们都可以向秦桧学习?
如果精忠报国的岳飞是大军阀,岳飞被冤杀是罪有应得,试问国家危难之际,又有谁会挺身而出?
如果我们接受吕思勉的观点,那些以岳飞为榜样,浴血奋战,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先烈又作何感受?
如果吕思勉所说的就是历史,这样的历史,我们看来有什么用?)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们不否认吕思勉是无可争议的国学大师,他的《白话中国史》等著作都是优秀的历史书籍,
可是,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出,吕思勉的很多观点都是错误的,不可取的。
我们不必因为吕思勉的巨大声望,就迷信他所提出的所有观点,尤其是他一些争议的观点,我们更应该提出质疑!
王国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王国维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
前言: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曾将吕思勉、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可以说,吕思勉、钱穆、陈垣、陈寅恪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界的泰山北斗。可是这样的学术巨子,其实也曾提出过一些匪夷所思,令人难以接受的暴论。比如吕思勉。国学大师吕思
(导读:19世纪末,西学和“欧化主义”的刺激,自然感染了处境相似的中国学人,而真正把“国学”作为一门统揽中国学术的概念提出来,则是在西学东渐、我国社会和学术文化处于空前转型的清末民初。)1902年秋,梁启超曾与黄遵宪等人商议,创办《国学报》
曾仕强:整部《易经》,实际上,它只是讲了“3个字”而已。记住这3个字,你的一生不会犯大的过错,不会走过多的弯路,不会一事无成,不会抱憾终生。第一个字是:上。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一生都不要忘记,要不停地求上进。这个上进,就是往人生前进的方
2020年年初,有位“国学大师”在网络直播间横空出世,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关键还能免费为大家预测全国高考作文,坊间称其为“水镜先生”。“水镜先生”本名章檬,广东人,学历仅为大专,毕业后,一直在老家的一家眼镜厂打工。2019年的冬天,命运
台湾作家杨照在微博上说:“被问到台湾有谁能评论南怀瑾,我只能回应:‘难啊,他最近二十年在台湾几乎没有读者。’台湾知识界这点评断能力幸好还有。”香港作家廖伟棠也说:“南大师这些事,港台知识界皆知。这就是为什么大师去世一事在港台几无反响,因为我
中国曾经有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诸如王国维、章太炎、梁启超、赵元任他们都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一、王国维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人。 王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中国人饮酒风俗传承上千年之久,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茶余饭后,都要小酌上2杯,而白酒则是标配。喝酒,可以排忧解难,并且可以忘却世间所有烦恼,一杯美酒既醉人又醉心。在中国众多酒中,白酒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分为众多的香型
#头条创作挑战赛#又是一个胡说八道的国学号,连历法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就来忽悠人。这类人的特点就是讲的内容有真有假,用真的部分来增加可信度,然后再使用一些春秋笔法来混淆概念。首先,咱们的“农历”确实是“阴阳历”,而不是单纯的“阴历”。但中国人
他是国学大师,在短视频平台很容易刷到他。他手捧易经这本大书,曾经预言过2020年的疫情灾祸。他曾上过百家讲坛为观众系统讲解过易经。 他就是曾仕强,一位国学大师。有人认为他只是一个江湖混子,有人却认为他是实实在在的大师,为推动易经的发展做出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不过可惜的是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一本《周易》。《易经》其内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辩证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
提到曾仕强很多人十分熟悉,尤其是对《易经》感兴趣的人。因为曾仕强是著名的“易学家”,更是被誉为“国学大师”。不过大家对曾仕强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混子,假借国学来赚钱;有人认为曾仕强是实实在在的国学大师,推动了人们对《易经》的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我们的国学热逐步恢复盛况,说到国学,近年来影响巨大的有三位大师。分别是南师、曾师、倪师,三位均在近10年过时,但如今各大网络平台都是三位大师的言论视频。说到这三位,有的人说:“是国学大师”!有的人说:“是江湖骗子”!其中
刚刚浏览了被南怀瑾大力吹嘘的《弟子规》,不知道是否因为大数据的副作用,我在刷抖音老是能看见曾仕强。南怀瑾与曾仕强可能属于同一类人,所以系统才会作大数据推荐?曾仕强按照我的习惯,我一般但凡刷到曾仕强都是立即就走的,不留一点评论,不愿意多看一秒
12001年,已经90岁高龄的季羡林不幸同时患上两种癌症——前列腺癌和膀胱癌。癌症引发的剧烈疼痛严重影响了他的饮食、睡眠乃至正常的生活。彼时,季老的身体因病情而浮肿到面目全非,以至于旁人已经难以辨认,这还是大家熟知的季羡林么?当所有人都在为